科学通报

科学与人文的争论史及其启示

2018 年10 月25 日,由三个非艺术专业的程序员创作的“艺术品”《爱德蒙·德·贝拉米肖像》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以5500 美元起拍,最终以35万美元落槌,成了世界上第一件成功拍出的人工智能艺术品。自人工智能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原属于人类的领域尤其是新近的艺术领域之后,绵延多年的科学与人文孰优孰劣的争论烽烟再起。

所谓“争论史”重在两个字,“争”和“史”,“争”即一群人与另一群人试图驳倒对方观点同时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史”指的是争的历程及史家的评点。科学与机器一样,有“物自体”与文化层面的两种解释,它可以从不言自明的技术范畴定义,也可以按照马克思所说的它是“资本家赚取工人剩余价值的工具及其运行技术”[1]来解释,但要涵盖人类社会21 世纪最新的共有认知,我们必须将其主要理解为一种技术性的范畴。作为对立的另一方的“人文”是一种强调科学的过度兴盛从而遮蔽了人类智识和心灵关怀的观点及其实践。

一、西人的争论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洪流绵延了100 年之后,英国的科学主义思潮似乎仍然没有成型,此点与我国大众普遍认同的彼时的欧洲科学主义已然盛行的观点似乎不大一致。兹举三例说明之。

1896 年的一天,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詹姆斯·斯图尔特教授惆怅地给《自然》杂志写了一封信,信中反映了学生们不爱修习自然科学专业的情况,他写道:“剑桥大学很少有自然科学专业的教授,因为想学习这些科学知识的学生实在太少了,以至于剑桥大学负担不起专职教授的薪酬,甚至出现了同一个老师既上物理课又上农学课的事情。”[2]同时期的利维·利昂感同身受,他也曾质疑英国人到底有多少人致力于科学技术的追求,有多少人足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愿意为科学技术的推广做出一些牺牲。在利维·利昂看来,英国人只准备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好处却并不准备为此付出多少努力。甚至一直到1900 年,英国科学家还在恳求皇室能给予自然科学研究更多的资助,英国的诺曼·洛克耶爵士代表科学家写信恳求皇室:“如果英国希望成功地与其他为工业霸权而斗争的国家竞争,就有必要为科学工作提供更自由的规定。”[3]这三则例子能从一个侧面说明,彼时的自然科学文化并未在英国兴盛起来,尽管在工农业上自然科学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从实践上升成一种文化显然尚需时日。既然争论的一方尚且幼稚,此时也就无所谓争论了。

真正让英国人感受到因缺乏自然科学指导的切肤之痛的大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的先进武器及其先进的设计理念给协约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国之“肌肉”必须依靠自然科学来支撑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发展壮大自然科学诸学科也渐成了主流的社会共识,这种共识最后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科学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一段时间里,科学主义成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自然科学家们甚至傲慢到一度要在教育界排除人文学科。如利文斯通所说的“人们认为目前正在尝试从普通教育中废除古典文学,代之以科学研究”[4]。当时有明显的迹象表明,西方的人们有一种共同的意图,那就是呼唤纯自然科学,坚持科学研究,以科学的力量来壮大国家的硬实力。古典人文教育与现代需求显然被认为已是不相容的了,科学思维及其学科建设成为了世界上所有知名大学的最高追求。当时有一篇研究报告就指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科学,以拓展他们的精神视野,并让这个国家具备工业进步的要素,这一点非常有说服力,已经说服了所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的人。现在需要做的是根据报告中提出的原则采取行动,如果战争的压力没有表明我们的政治统治者采取这种行动的必要性,那么国家灾难将在为时已晚时采取这种行动。有人指出,没有普遍和充分地认识到科学是公立学校所有男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财政补贴的中学,科学工作的常规课程过于狭窄,忽视了具有人类利益和日常应用的伟大科学原则。需要更多训练有素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必须慷慨地扩大奖学金制度,并大大增加国家对大学和技术教育的捐助。”[5]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诸国重建,科学主义毫无疑义地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首要位置,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资本不仅仅是由金银、砖块和灰泥、家具和设备,甚至是由铁路、轮船和机器组成的——大多数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腐烂——现代世界的主要资本不是由劳动或物质的具体结构组成的,而是由科学知识组成的[6]。

上一篇:科学理性对待疫情解决学生就业困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