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通报》
护理风险管理对劳力性热射病导致的救治效果探
福建省夏季气候潮湿闷热,易引起冠心病、劳力性热射病、偏头痛等,严重甚至导致猝死[1]。劳力性热射病(EHS)是在温湿度高的环境中进行强度高的运动导致的较为严重的中暑现象,主要表现有头痛、发热、停止排汗、皮肤干燥发烫等。高热破坏机体组织,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进而出现昏迷休克、多器官衰竭、横纹肌溶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并发症,致死率高。劳力性热射病导致的DIC症状复杂,护理风险比较高,因此,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水平,能够减少风险,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选取了本院2017年7月~2019年7月劳力性热射病导致DIC的56例患者,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对劳力性热射病导致的DIC患者的救治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7月~2019年7月劳力性热射病导致DIC的患者56例,其中男27例,女29例,依次为患者设置编号,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相应编号的患者分为普通护理组和风险管理组,每组28例。其中普通护理组男13例,女15例,年龄20~35岁,平均(27.)岁,意识障碍,腋温38.0~41.0℃,平均(39.)℃;风险管理组男14例,女14例,年龄22~34岁,平均(28.)岁,意识障碍,腋温38.2~40.8℃,平均(39.)℃。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本实验样本均是确切诊断为劳力性热射病并发DIC且在本院治疗的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具有劳力性热射病确诊史,具有以多发性出血倾向、微循环衰竭、休克症状、微血管栓塞、脏器功能不全为代表的临床症状,给予抗凝治疗后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血小板数量低于100×109/L并持续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低于1.5g/L并持续下降,血浆蛋白原降解产物大于20mg/L,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10s以上,高热伴有意识不清现象,根据化验结果判定为劳力性热射病合并DIC。
1.3 方法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医院为了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通过仔细评估护理过程潜在风险,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的行为。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接受劳力性热射病合并DIC的常规治疗和护理,风险管理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护理风险管理。
1.3.1 治疗与常规护理 (1)立即以1000~ 1500mL/h的滴速输液,给予患者支持治疗(用于保护肝脏),并输注镇静药物,用呼吸机减少心肺负担,迅速降温并抑制感染。降温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中枢神经细胞的损害程度。为了尽快降温,可使用物理措施例如冰帽、冰水袋、冰毯、风扇以及冰盐水等。(2)患者体内存在横纹肌溶解产生的肌红蛋白,因此需要通过血浆置换和血液滤过的方法进行治疗。(3)除此之外,为治疗出血症状,可通过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和新鲜血浆补充凝血因子,为达到抗凝目的,可静脉输注肝素。
1.3.2 护理风险管理 (1)身份识别。医院环境相对复杂,患者众多,及时采集并录入患者的个人信息,能辅助护士正确执行医嘱,为护士带来巨大的便利。(2)合理调配资源。及时调配护理人员,给予足够的人力保障。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根据患者的危重程度,合理安排负责人员数量,及时给患者安排床位并佩戴腕带,保障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3)记录口头医嘱。劳力性热射病合并DIC的患者病情较危重,护理人员在争分夺秒的抢救中会接触到大量的口头医嘱,快速准确地执行和记录口头医嘱,能有效降低护理风险,按照实际情况可以制作简化的医嘱记录单,制定简易的记录流程,记录单固定地点存放,能够节省时间。及时开展理论学习和抢救技能培训,调动积极性。培养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4)运用警示标识。抢救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高危药品,如果缺少相应的标识,就容易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及时准确地标注患者和药品信息,根据药品器械作用和种类的不同使用颜色各异的标签,减少失误发生的几率。应用高危药物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5)及时填写护理记录单。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征象,监测凝血功能情况,记录单填写要及时规范。(6)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输液时间管理,在液体标签上注明液体滴速并提醒患者不要擅自调节,降低风险。(7)做到流程规范化。药品调配、发放和使用前双人核对。确保输液管道的通畅,压迫、冷敷患者穿刺部位的瘀斑和血肿,密切观察患者状况例如管道是否脱出或管道是否有栓塞等,及时处理并记录。(8)向患者家属和意识恢复的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由于福建省外来人口多,为了方便尽量使用普通话交流。
上一篇:论牟宗三的理气观兼释文化与科学之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